矩阵分解

| 研究学术  | 机器学习基础  推荐系统  特征学习  梯度下降法 

线性网络

对于推荐系统(recommender system)数据集,用户对第$m$部电影的评分表示为 \[ \mathcal D_m= \left\{\left( \tilde x_n=(n), y_n=r_{nm} \right) \mbox{ user }n\mbox{ rated movie }m \right\}, \] $\tilde x_n=(n)$表示抽象的(abstract)特征,代表用户编号(ID),不代表任何数值上的意义,这类的特征称为类别特征(categorical feature)。

常见的类别特征有ID、血型、程序语言……然而,许多机器学习算法都对数值特征友好,比如线性模型、扩展的(extended)线性模型(神经网络等)……决策树可以处理类别特征。若要将类别特征用于对数值特征友好的模型,需要将类别特征转换或编码(transform/encode)为数值特征。二值编码(binary vector encoding)是比较简单的征编码方式,对于血型有 \[ A=[1\;0\;0\;0]^\top,\quad B=[0\;1\;0\;0]^\top,\quad AB=[0\;0\;1\;0]^\top,\quad O=[0\;0\;0\;1]^\top。 \] 编码之后第$m$部电影的的数据记为 \[ \mathcal D_m= \left\{\left( \tilde x_n=\mbox{BinaryVectorEncoding}(n), y_n=r_{nm} \right) \mbox{ user }n\mbox{ rated movie }m \right\}, \] 所有用户的数据可以统一记为 \[ \mathcal D= \left\{\left( \tilde x_n=\mbox{BinaryVectorEncoding}(n), y_n=\left[r_{n1}\;?\;?\;r_{n4}\;r_{n5}\;\ldots\;r_{nM}\right]^\top \right) \right\}, \] “$?$”表示用户没有对电影做出评价。若要学到每个用户的爱好,需要先学到每个用户的特征(年龄、电影类型的偏好等)。

利用神经网络提取特征
图 1: 利用神经网络提取特征 [PNG]

利用不含$x_0^{(\ell)}$神经元1的$N-\tilde d-M$神经网络(自编码器)提取特征,如上图所示,$\mathbf x$是只有一个非0元的二值向量。中间的$\tanh$转换必要么?

采用线性神经元提取特征
图 2: 采用线性神经元提取特征 [PNG]

对于$\mathbf x$,只会有一个非0分量进入$\tanh$层的神经元,即使不进行$\tanh$转换(采用线性模型,如上图所示)也能找到特征的恰当描述方式,这样的神经网络称为线性网络(linear network)。第一层用$N\times\tilde d$的矩阵$\mathbf V^\top$表示,第二层用$\tilde d\times M$的矩阵$\mathbf W$表示,线性网络可以表示为 \begin{equation} h(\mathbf x)=\mathbf W^\top\mathbf V\mathbf x。 \end{equation} 对每个用户而言,由于$\mathbf x_n$只有一个元素为1,相当于抽取矩阵的一列 \begin{equation*} h(\mathbf x_n)=\mathbf W^\top\mathbf v_n, \end{equation*} $\mathbf v_n$表示$\mathbf V$的第$n$列,相当于对第$n$个用户进行了特征转换。

对于推荐系统,线性网络学习$\mathbf V$和$\mathbf W$。

矩阵分解

令$\Phi(\mathbf x)=\mathbf V\mathbf x$,第$m$部电影的评分只是线性模型$h_m(\mathbf x)=\mathbf w_m^\top\Phi(\mathbf x)$。对于$\mathcal D_m$,期望有 \[ r_{nm}=y_n\approx\mathbf w_m^\top\mathbf v_n, \] 需要最小化目标函数 \begin{equation} E_{in}\left(\left\{\mathbf w_m\right\},\left\{\mathbf v_n\right\}\right) ={1\over \sum_{m=1}^M\lvert\mathcal D_m\rvert}\sum_{\mbox{user }n\mbox{ rated movie }m} \left(r_{nm}-\mathbf w_m^\top\mathbf v_n\right)^2, \end{equation} 同时学到转换方式$\left\{\mathbf v_n\right\}$和线性模型$\left\{\mathbf w_m\right\}$。

矩阵分解的形式
图 3: 矩阵分解的形式 [PNG]

当$r_{nm}=\mathbf w_m^\top\mathbf v_n=\mathbf v_n^\top\mathbf w_m$时,所有评价可记为矩阵形式$\mathbf R\approx\mathbf V^\top\mathbf W$,将含有缺失值的$\mathbf R$矩阵分解为两个矩阵的乘积,如上图所示,就得到了用户的特征以及特征的线性组合方式。

推荐系统
图 4: 推荐系统 [PNG]

通过用户的评分$\mathbf R$,学到了$\mathbf v_n$表示用户的特征(喜好),也学到了$\mathbf w_m$表电影具备哪些元素,如上图所示。当有新用户$N+1$时,$\mathbf v_{N+1}$初始化为$\mathbf v_{N+1}={1\over N}\sum_{n=1}^N\mathbf v_n$,新用户$N+1$的评分$r_{(N+1)m}$最高的电影是有最高平均评分的电影。

类似的矩阵分解模型可以用于提取其它抽象特征。线性自编码器可看作一种特殊的矩阵分解方法:

  线性自编码器 $\mathbf X\approx\mathbf W\left(\mathbf W^\top\mathbf X\right)$ 矩阵分解 $\mathbf R\approx \mathbf V^\top\mathbf W$
motivation 特殊的$d-\tilde d-d$的线性神经网络 $N-\tilde d-M$的线性神经网络
误差度量 所有数据$x_{ni}$上的平方误差 已知数据$r_{nm}$上的平方误差
求解方法 $\mathbf X^\top\mathbf X$特征向量上的全局最优解 交替最小二乘法求取的局部最优解
功能 获取数据低维特征表示 提取隐含特征

交替最小二乘法

通过最优化 \[ \min_{\mathbf W,\mathbf V}E_{in}\left(\left\{\mathbf w_m\right\},\left\{\mathbf v_n\right\}\right) \propto\sum_{m=1}^M\left( \sum_{(\mathbf x_n,r_{nm})\in\mathcal D_m} \left(r_{nm}-\mathbf w_m^\top\mathbf v_n\right)^2 \right), \] 学到参数矩阵$\mathbf W,\mathbf V$。同时学习两组变量很困难,可以采取类似k均值算法交替最小二乘法(alternating least squares algorithm):

  • 当固定$\mathbf v_n$时,相当于在第$m$部电影的数据$\mathcal D_m$上最小化$E_{in}$得到$\mathbf w_m$,通过对每部电影的线性回归(不含$w_0$)实现;
  • 由于用户特征向量和电影特征向量的对称性(二者地位一样),当固定$\mathbf w_m$时,相当于对每个用户的线性回归(不含$v_0$)。

####交替最小二乘法

随机初始化$\tilde d$维向量$\{\mathbf w_m\},\{\mathbf v_n\}$;

交替最小化$E_{in}$直到收敛:

  • 最优化$\mathbf w_1,\mathbf w_2,\ldots,\mathbf w_M$:对电影$m$在数据集$\{(\mathbf v_n,r_{nm})\}$做线性回归;
  • 最优化$\mathbf v_1,\mathbf v_2,\ldots,\mathbf v_N$:对用户$n$在数据集$\{(\mathbf w_m,r_{nm})\}$做线性回归。

每次交替最小化都会使$E_{in}$减小,收敛是有保障的。采用交替最小二乘法,类似于用户和电影之间的“探戈”(tango)。

随机梯度下降法

随机梯度下降法(SGD,stochastic gradient descent)容易实现,每轮迭代高效,容易扩展到平方误差之外的其它误差度量方式。

单个数据产生的误差为 \[ err(\mbox{user }n, \mbox{movie }m, \mbox{rating }r_{nm}) =\left(r_{nm}-\mathbf w_m^\top\mathbf v_n\right)^2, \] 那么可得偏微分 \[ \begin{aligned} \nabla_{\mathbf v_n} &err(\mbox{user }n, \mbox{movie }m, \mbox{rating }r_{nm}) =-2\left(r_{nm}-\mathbf w_m^\top\mathbf v_n\right)\mathbf w_m\\ \nabla_{\mathbf w_m} &err(\mbox{user }n, \mbox{movie }m, \mbox{rating }r_{nm}) =-2\left(r_{nm}-\mathbf w_m^\top\mathbf v_n\right)\mathbf v_n。 \end{aligned} \] 每次跟新量$\propto -(\mbox{residual})(\mbox{the other feature vector})$,余数(residual)为$r_{nm}-\mathbf w_m^T\mathbf v_n$,也就是用余数倍另一个量更新当前量。

####基于随机梯度下降法的矩阵分解

随机初始化$\tilde d$维向量$\{\mathbf w_m\},\{\mathbf v_n\}$2

对$t=0,1,\ldots,T$迭代:

  1. 对所有已知的$r_{nm}$,随机抽取$(n,m)$;
  2. 计算余数$\tilde r_{nm}=r_{nm}-\mathbf w_m^T\mathbf v_n$;
  3. 随机梯度更新: \[ \begin{aligned} \mathbf v_n^{new}&\leftarrow\mathbf v_n^{old}+\eta\tilde r_{nm}\mathbf w_m^{old}\\ \mathbf w_m^{new}&\leftarrow\mathbf w_m^{old}+\eta\tilde r_{nm}\mathbf v_n^{old}。 \end{aligned} \]

随机梯度下降法在大规模矩阵分解中很常用。

####KDDCup 2011 Track 1: World Champion Solution by NTU

问题:训练数据时间上要早于测试数据。也就是训练和测试数据分布不同,有偏采样(sampling bias)。

对策:强化时间晚的数据。SGD在最后$T’$轮迭代只选用感兴趣的$T’$个数据。

结果:consistent improvements of test performance。

参考资料

    脚注

    1. 让网络看上去简单些而已,加入$x_0^{(\ell)}$可以得到一个稍微有些不同的模型。 

    2. 若都初始化为0,$\{\mathbf w_m\}$和$\{\mathbf v_n\}$始终为0,$E_{in}$永远也不会减少。 


    打赏作者


    上一篇:径向基函数网络     下一篇:特征学习模型总结